沒有工業污染的雙溪貢寮, 豐富乾淨的自然資源提供了野鳥生存的環境, 在這裡, 我們看見了和平共處的驚奇.
 
 
番鵑(杜鵑科)
英名:Lesser Coucal
學名:Centropus bengalensis
俗名:小鴉鵑
特徵:全長約39公分。本種冬夏羽不同,冬羽全身羽毛大致為黃褐色,羽軸白色,看起來呈縱紋,尾長,顏色黑褐色。夏羽嘴變黑,全身除了翅膀仍是黃褐色外,皆變成黑色。番鵑模樣奇特,看過一次就不易忘記。
習性:番鵑分佈於低海拔山區與平地,常在草叢中可以發現牠們的蹤跡,多單獨活動,叫聲「叩、叩、叩」。
 
 
高蹺鴴
繁殖於南歐、地中海沿岸、西伯利亞南部高原、中國西北部新疆等;冬南遷避寒於非洲、馬達加斯加島、阿拉伯、印度、錫蘭、中南半島、中國等地方。在臺灣地區為普遍的冬候鳥和過境鳥
高蹺鴴,已被華盛頓公約列為二級受保護動物。在臺灣曾文溪口保護區亦特別劃地50公頃為高蹺鴴繁殖區。現今現主要繁殖地,位於台南四草及嘉義東石鰲鼓農場;1994年5月,曾發現11個巢,44隻雛鳥;同年8月在大肚溪口南岸一處池塘裡,曾見88隻亞成鳥在活動;牠們是在此地出生長大的新生代。
通常棲息於沼澤地,在廢魚塭或淺水灘覓食。領域性很強,平常的覓食亦分散,以確保其地盤,從早到晚大都在其固定的領域範圍內覓食。

 

翠鳥
釣魚翁有關古文獻見於清代乾隆間范咸撰重修台灣府志(公元1747),云:
「釣魚翁,嘗宿水道,伺魚食之。」
釣魚翁廣泛分布於亞洲東部,北自西伯利亞東部,南達西里伯斯、新幾內亞;近似亞種分布至非洲。
在台灣棲息於平地至山麓、丘陸之溪流、池塘、湖沼等,為普遍的留鳥。常單獨棲坐於離水面不高的樹枝上,若發現魚蝦出現即刻入水捕捉,以喙尖咬緊其頭部,在樹幹上敲打後嚥。飛行時常貼近水面,繁殖期常見其鳴叫追逐飛翔。營巢於水邊崖壁或堤防,以喙和腳掘洞築巢於土中。

 

蒼鷺
英文:Gray Heron.
全長:97公分
蒼鷺,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、蒙古、中國東北與西北部和日本;冬季南遷至華南、中南半島、菲律賓、婆羅州、馬來西亞、蘇門答臘。臺灣地區為普遍的冬候鳥及過境鳥。
蒼鷺有另一亞種,繁殖於歐洲、亞洲西部,冬季遷移至非州中、南部,東至亞州緬甸。
蒼鷺,牠是鷺鳥中體型最大的鳥類。嘴和腳較長。頭部有兩條長形羽毛形成的黑色羽冠,狀若辮子,十分高雅,因而惹禍上身,變成裝飾商品。在中國曾被大量捕捉採其羽毛遠銷國外,被歸之為具有經濟價值的鳥類(趙,1985)。
本種灰色龐大的身影,在各種鷺鳥組成的群聚中,顯得十分矚目。大抵於每年10月來臨,滯留至次年4月才北遷於繁殖地。
在各地的海邊、溪口等沙洲,可見其隨著潮汐漲退改變活動地點;滿潮時移至池塘、濕地等水域活動。覓食時常緩步踱行尋找獵物。飛翔時腳向後伸直,頸縮於背成Z字形。飛行速度緩慢,行動顯得遲緩。以小魚、蟹類、蛙類或昆蟲為主食。

 

 
 大白鷺
英文:Great White Egret.
全長:95公分
大白鷺繁殖地,北自西伯利亞東部烏蘇里地方沿岸南部、中國東北部吉林長白山,冬季南遷越冬於中國中南部、西藏、海南島、中南半島、馬來半島與其群島、菲律賓、婆羅州,南達澳大利亞;在臺灣為普遍的留鳥或過境、冬候鳥。
大白鷺是體型僅次於蒼鷺的大型鷺鳥,頸部細長而彎曲;嘴部冬天呈黃色,夏天為黑色;蓑羽超出尾羽達15.6公分,有48~54根(黑田,1934)。
在蘭陽溪口、淡水河沿岸、大肚溪口等濕地或附近水田,常見與中、小白鷺混在一起活動。步行時亦常縮著脖子,緩慢的前進。多與其他鷺鳥集體營巢,巢以樹枝堆集而成。主要以動物性食物為食,如昆蟲、軟體動物、甲殼類、小魚、蝦、蟹、蝌蚪、蛙等。
 
大卷尾
Black Drongo
【俗名】:
烏秋、阿秋箭
【學名】: Dicrurus Macrocercus
【分類】: 卷尾科
【體型】: 29 公分
尾長而分叉,飛行技巧甚佳。生性好鬥,常追逐其他鳥類,通常喜歡棲息於樹頂或高處。鳥同體色,皆為黑色而有光澤,嘴短且前端下鉤,全身有黑色光澤,尾羽甚長,有分叉。以昆蟲為主食。聲音: 漆卡秋、漆卡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vonne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